买46万元的房子,中介收走的中介费和“代交费”却超过了4万;合同上白纸黑字写明了,但卖家不卖了,中介也不管……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?据苏州装修公司了解,相关人士发现,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,今年以来,关于房产中介的投诉也在不断增多。
被打“闷包”:这位女士损失真不小
今年8月,太仓市民宋女士在一家房产中介处相中了一套48平方米的小户型,最后房子以46万元成交,签房产买卖合同时,房产中介告诉宋女士,算上2%的中介费用以及办理过户时需要缴纳的税费、评估等费用,宋女士一共需要支付给中介方4.2万元,就可以安心等待房产证的办理了,宋女士应允了。
之后,宋女士找到自己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朋友,这一了解,才知道这套房子的过户费用只要1万多元,就算加上总价2%的中介费用,办理下来的总费用也只要2万多元,知道实情后,宋女士很生气,找到中介,却遭来中介方以“合同是自愿签署”的强硬回应。于是,宋女士投诉至我市消保委。
“最近,有关房产中介的投诉非常多”,我市消保委工作人员介绍,“其中中介收费打闷包就是最多,也是最典型的一种。”
宋女士与房产中介签署的合同有多处漏洞:
一是在费用的承担方面,合同上写的是“房产交易费用中介承担,契税由中介承担,土地证交易费由中介承担,营业税由中介承担,个人所得税由中介承担”,备注一栏则写着“乙方于交税之前5天以内支付4.2万元给中介,交由中介全部办好。”消保委工作人员指出,这些费用本来全部都是由买方来承担的,合同这样签署非常不严谨,看似中介在“全包”,其实是暗中把费用打了个“闷包”。
投诉最多的是“闷包”和“跳票”
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:“闷包”引发纠纷是今年主要的一类投诉,这是因为买卖双方与中介方信息不对称,专业知识有差距造成的。按照相关规定,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,中介收取的应该是中介费。但交易中又会产生契税、所得税等费用,而且这些费用还是经常在变的,像中介费,以往物价部门的规定是2%,但是这规定早就取消了,现在中介费实施的是议价,通常的标准是1%,还有契税、所得税的相关规定也经常有调整,而且还涉及第几套房等具体问题,普通市民是很难搞清。为了图省事,市民在交易中会选择中介说的包费用的方式,而选择包费用的方式后,不诚信的中介会告诉你2%的中介费标准是“物价部门规定的”,至于税费,不管具体情况,尽可能往高里算,并从中牟利。
住建局工作人员表示,代交契税、所得税等费用,按理来说只是中介服务的一种方式,但最后却通过“闷包”的方式,成了中介牟取不当利益的方式。
而消保委工作人员也表示,按照《中国房地产经纪执业规则》相关规定“房地产经纪机构收取佣金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,不得谋取委托协议约定以外的非法收益”。
除了“闷包”外,“跳票”是目前另一项为数众多的投诉事由。
“至于卖家‘跳票’,中介被买家投诉,多少有点冤枉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相关人士,今年以来跳票明显增多,其中不排除中介之间互挖墙角的因素,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火爆,市场火爆业务量剧增,导致交易办理时间增长,现在办结交易可能要两个月时间,这两个月中,房价涨幅一大,卖家一算帐,即使赔了违约金,也比卖房划算,从而选择跳票,但中介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,反而会花上更多的时间,“如果怕‘跳票’,买家和中介在订立合同时,可以把违约金数额提高一些。”
终极原因:处罚力度不大,信用系统在完善
据了解,我市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方式也有过多种变化,最早成立房产中介必须经过审批,后来改成了备案,但是直到去年底,对于中介机构来说,是否备案和开展业务并没有关系。所以一年前,全市备案的中介只有20多家。去年底,我市开始推行二手房网签,只许经过备案的中介机构才能进网签系统进行交易,并因此加强了对中介机构的备案管理和信用管理,今年已有200多人考到了资格证,备案的中介也达到了170多家。但没有备案、只有工商执照的至少还有200多家。此外,还有什么证照都没有的“黑中介”。目前没有经过备案的中介机构有了业务后,必须向备案中介交数百到千余元的费用,由后者帮助完成网上交易。
业内人士告诉相关人士,对中介监管、制约方式,一是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,二是信用管理,但价格打了“闷包”,很多时候,买卖双方并不会发现中介多赚了钱,即使发现了,1到3万元的罚款相对获得的利益来说制约作用并不大。另一方面,现在信用系统还在完善中,一大半中介机构没有经过备案,也就没有进入系统,随着培训、考评、备案等工作的推进,信用系统覆盖面会越来越广,信用考评也会越来越完善的,对中介的制约和监管作用也会越来越大。